手机、芯片、汽车...多元化之路,董明珠从不放弃
日期:2023-06-25 10:15:54 / 人气:162
“在品牌纷纷倒下的红海里,格力手机经过八年的摸索,仍然是一个很难写进财报的业务,而董明珠对手机业务最大的坚持就是每年都坚持。
从“格力造的好空调”到“格力造的好电器”,格力的转型方向很直白:从空调到智能家电。自从“万物互联”概念普及以来,这也是大多数家电厂商共同的转型方向。
为了完成定位的升级,格力不仅丰富了家电产品线,还在手机、汽车、芯片等领域开启了多元化布局。然而,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格力没能延续在空调领域的辉煌,反而在“白电三巨头”中被两位同行赶超。
格力的“盛极而衰”既是家电行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也是新旧发展模式激烈碰撞的必然结果,其中也隐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发展的天然短板。
在时代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业界和股东对格力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多元化之路有尽头吗?
而董明珠的回答是:坚持下去。
坚持做手机
5月中旬,据界面新闻报道,格力电器已经解散手机核心团队。
一位去年离职的员工表示,格力手机业务最早建立在珠海,核心团队在2019年前后迁至深圳。该人士透露,深圳团队包括开发、测试、行政人力资源部门,高峰时近百人。但从去年开始,深圳队逐渐解散。到2022年年中,还剩下40多人。之后“深圳团队已经全部解散,以后应该不会再有手机了”。
5月20日,格力公开回应称,格力手机的研发仍在继续。TOSOT G7是格力的第六代手机,与格力+智能家居相结合。欢迎来到“格力董明珠店”购物体验。
然而,虽然格力否认了该传闻,但格力手机官网(phone.gree.com)已无法打开,其官方微信官方账号“格力手机”在2020年4月16日之后停止更新。
目前格力官网只有两款手机产品,公开回应中提到的TOSOT G7是2021年11月推出的“新品”。
格力官方销售平台“格力董明珠店”仅销售一款产品TOSOT G7,根据颜色和内存不同做了四个环节,销量分别为5240、2070、1080、370,共售出8760台。
产品停售,销量垫底,让格力的应对显得软弱无力。无奈之下,董明珠再次回应:“前段时间在网上说我们手机不做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这也是格力一直面临的难题:外界对董明珠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集团本身。
2022年5月,董明珠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现在我还在做手机。我并没有真正在市场上推销售,但我已经做了好几代了。”
从高调入场到不断辟谣,董明珠的手机梦已经实现了九年。
格力电器在2014年年报中首次提到手机业务——格力手机即将上市。格力作为链接和控制智能家电的载体,将抢占智能家居入口,成为连接各种家电和采集数据的平台,帮助用户时刻关注家电的运行状态,最终达到远程可视控制的目的。
格力电器在2015年年报中表示,格力将继续以空调产业为支柱,大力开拓手机等新兴产业,将格力的产业从单纯的家电制造企业拓宽为新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企业,打造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先进的世界一流企业,实现多元化稳健发展。
2015年3月,董明珠在广州中山大学演讲。互动交流过程中,她突然拿出一部格力手机,说自己已经在用了。
同年6月在格力电器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正式宣布发售格力手机,数量有限,售价1600元。据当时媒体报道,其产品主要由卓一科技代工,预计早期交付量在10万台以下。
当时格力的手机开机动画为董明珠的个人头像和签名发了一条消息,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董明珠曾表示,格力手机供不应求,卖5000万部手机没问题,未来卖1亿部手机也没问题。
不过千元档是当时国产手机最有竞争力的价格段。搭载骁龙615的魅蓝Note售价799元起,而搭载骁龙410的格力手机售价1599元。虽然配置低,价格高,但是送一张签名照。
这款手机最终销量只有一万多台,大部分内部消化。当年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很多全新未开封的格力手机。
在“2016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当被问及“强制员工用格力手机”的传闻时,董明珠曾明确表示,“不是买的,是送的。”
但这个问题被问了太多次,董明珠在一次会议上不厌其烦地直言:“我们让员工体验后再推广,别人会说你强迫员工用手机,我就答一句,我做了又怎么样?”你是我的雇员。你为什么不用我的手机?你对你的产品没有信心。为什么市场要认可你?"
2017年3月,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手机业务方面,如果华为能做到全球第一,格力也希望能做到第二。
董明珠对手机业务的坚持,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她屏蔽了外界的声音,无论是毫无根据的嘲讽,还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2018年,董明珠表达了她对做手机成败的理解:“谁说我的手机不成功?我的手机到现在都没有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过。你怎么能认定我失败了呢?”对此,网友解读为“只要没卖出去,就永远不会失败。”
目前格力已经推出6款手机。从第一代格力手机、第二代格力手机、第三代格力手机,到2020年TOSOT大松的品牌名称,先后推出了G5、G7两款5G手机。
2022年之前,格力每年在财报中都会提到手机业务的重要性,但从未公布过手机的销量。但“格力董明珠店”发布一年半的TOSOT G7累计销量不足1万台,可见一斑。
在格力电器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曾表示,格力正在做的手机不比苹果差。而且之前外界已经多次质疑格力手机,董明珠也表示格力会“坚持做手机”,不会放弃做手机。做手机可以带来很多技术上的延伸,全屋智能控制包含了很多与手机相关的技术。希望手机和系统的配置能保持一致。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能手机已经不是一个增量市场,任何价格段的竞争都很激烈。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3%,这是中国市场连续第五个季度出现两位数的下降。
几万的销量在巨头云集的手机红海里连别人都算不上。就算叫小众品牌,也是对小众品牌的误解。
在这个中小品牌纷纷倒下的红海里,格力手机经过八年的摸索,依然是一个很难写进财报的业务,而董明珠对手机业务最大的坚持,就是年年坚持。
格力多元化
格力的多元化才是董明珠真正的坚持,手机只是其中之一。
2016年,董明珠瞄准了新能源汽车。她看中了在锂电池方面有技术积累和生产资质的珠海银隆,宣布格力130亿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这在资本市场引起轩然大波,遭到董事会的强烈反对。
2016年10月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表示,钛酸锂客车有望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10万辆客车订单。
无数反对意见都未能阻挡董明珠收购银隆的决心。2016年12月,董明珠、大连万达集团有限公司、CIMC、江苏JD.COM邦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赵岩汇金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与银隆签署增资协议,共同增资30亿,收购珠海银隆22.388%股权。
其中,万达集团增资5亿元,占股约3.7%;CIMC增资2亿元,占其股份约1.5%;董明珠个人出资约10亿元,持股7.46%,与北京赵岩汇金并列第五大股东。
据网易刘清工作室报道,董明珠最初投资珠海银隆的10亿元中,有7.5亿元来自格力电器经销商,其余2.5亿元是向魏银仓全资拥有的广东银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借款。
此后,董明珠继续参与珠海银隆的融资,个人持股增至17.46%,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银隆也迎来了短暂的高峰期。2017年,银隆新能源客车以6626辆的年销量位居全国第四;2018年,银隆新能源客车以7278辆的年销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宇通,高于比亚迪。
(来源:天眼查)
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银隆销量断崖式下跌。全年销量仅为2708辆,同比下降62.76%。到2022年,银隆销量仅为1789辆,同比下降11.65%;前三名宇通客车、中通客车、苏州金龙分别为24892辆、8957辆、7741辆。
销量下滑的背后,是银隆管理层的“地震”。
2018年初,珠海银隆被曝欠多家供应商10多亿元;5月,银隆新能源上市辅导终止,河北武安工厂大面积减产;7月,南京工业园被法院查封;11月,银隆集团实际控制人魏银仓和前高管孙国华被曝涉嫌侵占公司利益超10亿元。
2019年4月,银隆关伟发布声明称,魏银仓出逃,孙国华等6人已被刑拘,涉及侵吞公司利益共计14亿余元。
银隆多次拍卖股份,股价从最初的35元跌至5.43元。
2021年8月底,三家公司持有的3.3619亿股珠海银隆股份在JD.COM司法拍卖平台拍卖,起拍价18.28亿元。格力以起拍价拿下珠海银隆30.47%的股权,成为珠海银隆第一大股东。董明珠将其持有的银隆17.46%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格力电器,使得格力电器成为珠海银隆的控股股东。
同年11月,珠海银隆新能源正式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格力电器控股的子公司,并在年报中合并。
格力电器在2021年年报中表示,2021年将通过收购格力钛业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布局,新增锂离子电池、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等新业务领域,构建涵盖锂电池材料、锂电池、模块/包、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下游新能源汽车、工商业储能、光伏(储能)空调、能源互联网系统的一体化产业链。
2022年,格力钛业营收和净亏损分别为25.87亿元和19.05亿元。总资产从年初的272.82亿元下降到250.24亿元,总负债从年初的251.35亿元下降到247.86亿元。以此计算,净资产从年初的21.47亿元缩水至2.3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电器在2016年的财报中首次提及银隆。当时的财报中提到:“联手银隆,拓宽相关产业链。牢牢把握与银隆合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模具、电机、汽车空调、智能装备等领域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结合2014年和2015年提到手机业务的说法来看,很好吃。
2019年,董明珠也谈到了她对新能源的坚持。她说,“为了格力更长远的发展,我们必须进入汽车领域。格力多年来在汽车空调业务上并未得到认可,但银隆为汽车空调提供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格力汽车空调的大门被打开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赌500亿做芯片”到“愿意把个人所有资产投入新能源”,再到坚持做手机,跨界做菜肴,董明珠一直在为格力的多元化造势。
在董明珠看来,格力电器对多元化发展已经有了清晰明确的思路。格力的多元化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业务方向:消费品业务(各种家用电器);智能装备板块(下游覆盖包括家电、重工、汽车行业等。);新能源(储能技术如格力钛金)。
但时至今日,格力空调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始终徘徊在70%左右。2022年财报显示,格力电器空调业务实现营收1348.59亿元,占总营收的71.36%,较2021年提升1.25个百分点。
近年来,董明珠最成功的多元化布局是带货直播。
2020年,董明珠进行直播试水,一年13场直播,带货超476亿,独自完成了格力上个季度的业绩。
根据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2021年,“格力董明珠店”直播迎来快速发展,公司开始了双线融合的“新零售”营销模式转型。“新零售”以27家销售公司、7线上经销商门店、3000线下专卖店和第三方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为基础,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双线销售网络。
(来源:格力直播)
但带货直播依然没有离开营销模式的范畴,这正是销售出身的董明珠所擅长的,而前面提到的一系列多元化探索,都是她一次又一次坚持并最终只剩下技术质量的领域。
格力一直没有找到第二个董明珠,格力需要的可能不是第二个董明珠。
被超越的巨人
2019年4月,格力电器披露财报称,格力1981亿的年营收超过小米的1749亿,董明珠与雷军打了一场十亿美元的赌..
2018年是格力的巅峰,以31.5%的市场份额占据空调市场的龙头地位。董明珠在接受《Phoenix.com》专访时表示,以美貌为对手是可悲的,而他的对手就是他自己。“我是空调领域的世界第一。他是谁?”
2019年,格力和奥克斯从公开报道到对簿公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的强行进攻。先是宣布降价10%,再推出2000元的空调,打入下沉市场。当时有消息称,美的的空调最多能比格力便宜700元。
长期以来,价格战一直是白色家电行业的传统艺术。由于技术迭代慢,这本质上是一个薄利多销的市场。美的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世界第一。2020年第一季度,美的市场份额历史性超越格力,成为新的领跑者。
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格力电器实现营收1889.88亿元,同比增长0.6%,实现净利润245.06亿元,同比增长6.26%。
美的集团实现营收3439.17亿元,同比增长0.79%;归母净利润295.53亿元,同比增长3.43%。
海尔智家实现营收2435.13亿元,同比增长7.22%;归母净利润147.1亿元,同比增长12.48%。
此外,2022年美的空调业务收入1506.35亿元,仅占总收入的43.8%,消费电子收入1252.85亿元,占总收入的36.4%。与空调业务占比不减反增的格力相比,美的空调业务营收更高,在集团占比更低,证明美的在多元化方面领先几个位置。
曾经常年“三大白色家电”垫底的海尔智家,在冰箱、洗衣机、空调、厨电四大产品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31.9%、23.7%、16.5%、15.9%,在总营收超越格力的同时实现了均衡发展。
换句话说,均衡发展是他们摆脱格力的直接原因。
表面上看,格力在与奥克斯、美的的竞争中无法兼顾双方,但很多人忽略了董明珠为赢得这场赌局所付出的代价。
重庆一位格力经销商曾向媒体抱怨,2018年他的销售任务翻了几番,导致到2019年3月仓库里已经有100万台空调。
经销商压货,财报亮眼,但库存爆炸。
格力在2018年之前连续多年蝉联行业第一,靠的就是“淡季返利”策略和以股份捆绑经销商的阴谋,通过经销商之手熨平厂商的生产和资金周期,帮助格力超越美的10%。毛利率跃居行业首位。换句话说,格力的“核心技术”一直是渠道。
以空调为代表的家电行业,离不开房地产市场。千年之后,11号文件“土地拍卖”带来的红利,让家电行业成为资本角逐的场所。短短一年时间,空调生产企业猛增至400家,产量超过3500万台。
随后,4万亿基建计划开始推进,格力深耕空调领域,借家电下乡的东风搞渠道下沉。在房地产大发展时期,“三大白色家电”得到了时代红利。
其实家电是中国科技商业化的第一个大舞台。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成为新的“四大件”,西门子、松下等外资品牌加速抢占中国市场。
中国人从洋品牌身上看到了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成批下海经商的人看得更远。只要能生产同样的产品,就能像国际巨头一样挣钱。
家电确实是暴利行业,催生了慈溪、顺德等产业基地,培育了美的、格力等行业霸主。即使在经销商中,也诞生了苏宁、国美等连锁巨头。
中国家电品牌的崛起,背后是美国、日本等国家产业链的重新布局,资本流向更高精尖的产业。所以,他们先有了谷歌和微软,先有了苹果和三星,先有了特斯拉和ChatGPT。直到今天,中国的科技巨头第一反应都是要做“中国的OpenAI”,从一开始就扮演模仿者的角色。
在这个时代,加快多元化布局,不仅仅是寻找集团发展的新曲线,而是要摆脱单一制造企业的形象,走向科技集团。
例如,2022年,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实现营收299.3亿元,占总营收的8.7%。据美的介绍,它正在将一个综合性的科技集团建设成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建筑技术甚至高端医疗器械。
海尔的转型方向是物联网。早在2019年,海尔就推出了全新的生态品牌战略,实现了不同产品的互联互通,最终相互拉动销售。这是科技巨头布局全屋智能的固定思路。
多次跨界的格力,留给市场的只有董明珠霸气的言论和“铁娘子”的形象。
无论是以手机为入口的智能家居,还是基于新能源的智能汽车,还是以预制菜为代表的新型消费电器,格力都在科技大潮中随波逐流,不再是浪。
标签
打赌的时候,董明珠和雷军站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上。
董明珠问台下有多少人用小米手机,只有三个人举手。雷军的尴尬一闪而过,他迅速回应,这说明我们的市场空间很大,99%的人都不用小米手机。
董明珠瞄准了小米的短板:工厂和供应链。她问雷军:“如果全世界的工厂都关了,你还有销售吗?”雷军回答:“今天我们强调专业化分工。做工厂的人专心做好产品,做产品的人专心做产品。”
后来董明珠说,就在后台,雷军和她打了一架。雷军说小米五年内要超过格力,她当时没有回应。在舞台上,她想说“不可能”。主持人陈伟鸿见缝插针:“那你跟他打个赌。”
雷军还没回答,董明珠说小米的线上销售模式格力也可以用。如果她和马云合作,利用好传统和电商的零售渠道,“那不是格力的天下吗?”
“天下第一”的期待似乎让董明珠的思维稍微停顿了一下,雷军终于找到了应战的机会。多次被抢麦的雷军也克制住了笑容。他抛出了这个赌局:“五年内,如果小米营业额打败格力,董总就输我一块钱。”
董明珠,就一块钱的赌不值得。她说:“首先,小米不可能超越格力;其次,赌的不是一块钱。我跟你赌10亿。”
如果不知道董明珠2016年融资10亿投资有多难,就无法理解她2013年接受这份对赌合同时的自信和压力。
十年来,太多人关注了这场赌局的胜负,却忽略了争论的真相:分别代表了传统经济模式和虚拟经济模式,这场讨论的真正意义在于理清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雷军赌输了,现在卖手机造车,成了格力梦寐以求的事情。"
从“格力造的好空调”到“格力造的好电器”,格力的转型方向很直白:从空调到智能家电。自从“万物互联”概念普及以来,这也是大多数家电厂商共同的转型方向。
为了完成定位的升级,格力不仅丰富了家电产品线,还在手机、汽车、芯片等领域开启了多元化布局。然而,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格力没能延续在空调领域的辉煌,反而在“白电三巨头”中被两位同行赶超。
格力的“盛极而衰”既是家电行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也是新旧发展模式激烈碰撞的必然结果,其中也隐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发展的天然短板。
在时代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业界和股东对格力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多元化之路有尽头吗?
而董明珠的回答是:坚持下去。
坚持做手机
5月中旬,据界面新闻报道,格力电器已经解散手机核心团队。
一位去年离职的员工表示,格力手机业务最早建立在珠海,核心团队在2019年前后迁至深圳。该人士透露,深圳团队包括开发、测试、行政人力资源部门,高峰时近百人。但从去年开始,深圳队逐渐解散。到2022年年中,还剩下40多人。之后“深圳团队已经全部解散,以后应该不会再有手机了”。
5月20日,格力公开回应称,格力手机的研发仍在继续。TOSOT G7是格力的第六代手机,与格力+智能家居相结合。欢迎来到“格力董明珠店”购物体验。
然而,虽然格力否认了该传闻,但格力手机官网(phone.gree.com)已无法打开,其官方微信官方账号“格力手机”在2020年4月16日之后停止更新。
目前格力官网只有两款手机产品,公开回应中提到的TOSOT G7是2021年11月推出的“新品”。
格力官方销售平台“格力董明珠店”仅销售一款产品TOSOT G7,根据颜色和内存不同做了四个环节,销量分别为5240、2070、1080、370,共售出8760台。
产品停售,销量垫底,让格力的应对显得软弱无力。无奈之下,董明珠再次回应:“前段时间在网上说我们手机不做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这也是格力一直面临的难题:外界对董明珠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集团本身。
2022年5月,董明珠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现在我还在做手机。我并没有真正在市场上推销售,但我已经做了好几代了。”
从高调入场到不断辟谣,董明珠的手机梦已经实现了九年。
格力电器在2014年年报中首次提到手机业务——格力手机即将上市。格力作为链接和控制智能家电的载体,将抢占智能家居入口,成为连接各种家电和采集数据的平台,帮助用户时刻关注家电的运行状态,最终达到远程可视控制的目的。
格力电器在2015年年报中表示,格力将继续以空调产业为支柱,大力开拓手机等新兴产业,将格力的产业从单纯的家电制造企业拓宽为新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企业,打造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先进的世界一流企业,实现多元化稳健发展。
2015年3月,董明珠在广州中山大学演讲。互动交流过程中,她突然拿出一部格力手机,说自己已经在用了。
同年6月在格力电器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正式宣布发售格力手机,数量有限,售价1600元。据当时媒体报道,其产品主要由卓一科技代工,预计早期交付量在10万台以下。
当时格力的手机开机动画为董明珠的个人头像和签名发了一条消息,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董明珠曾表示,格力手机供不应求,卖5000万部手机没问题,未来卖1亿部手机也没问题。
不过千元档是当时国产手机最有竞争力的价格段。搭载骁龙615的魅蓝Note售价799元起,而搭载骁龙410的格力手机售价1599元。虽然配置低,价格高,但是送一张签名照。
这款手机最终销量只有一万多台,大部分内部消化。当年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很多全新未开封的格力手机。
在“2016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当被问及“强制员工用格力手机”的传闻时,董明珠曾明确表示,“不是买的,是送的。”
但这个问题被问了太多次,董明珠在一次会议上不厌其烦地直言:“我们让员工体验后再推广,别人会说你强迫员工用手机,我就答一句,我做了又怎么样?”你是我的雇员。你为什么不用我的手机?你对你的产品没有信心。为什么市场要认可你?"
2017年3月,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手机业务方面,如果华为能做到全球第一,格力也希望能做到第二。
董明珠对手机业务的坚持,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她屏蔽了外界的声音,无论是毫无根据的嘲讽,还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2018年,董明珠表达了她对做手机成败的理解:“谁说我的手机不成功?我的手机到现在都没有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过。你怎么能认定我失败了呢?”对此,网友解读为“只要没卖出去,就永远不会失败。”
目前格力已经推出6款手机。从第一代格力手机、第二代格力手机、第三代格力手机,到2020年TOSOT大松的品牌名称,先后推出了G5、G7两款5G手机。
2022年之前,格力每年在财报中都会提到手机业务的重要性,但从未公布过手机的销量。但“格力董明珠店”发布一年半的TOSOT G7累计销量不足1万台,可见一斑。
在格力电器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曾表示,格力正在做的手机不比苹果差。而且之前外界已经多次质疑格力手机,董明珠也表示格力会“坚持做手机”,不会放弃做手机。做手机可以带来很多技术上的延伸,全屋智能控制包含了很多与手机相关的技术。希望手机和系统的配置能保持一致。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能手机已经不是一个增量市场,任何价格段的竞争都很激烈。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3%,这是中国市场连续第五个季度出现两位数的下降。
几万的销量在巨头云集的手机红海里连别人都算不上。就算叫小众品牌,也是对小众品牌的误解。
在这个中小品牌纷纷倒下的红海里,格力手机经过八年的摸索,依然是一个很难写进财报的业务,而董明珠对手机业务最大的坚持,就是年年坚持。
格力多元化
格力的多元化才是董明珠真正的坚持,手机只是其中之一。
2016年,董明珠瞄准了新能源汽车。她看中了在锂电池方面有技术积累和生产资质的珠海银隆,宣布格力130亿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这在资本市场引起轩然大波,遭到董事会的强烈反对。
2016年10月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表示,钛酸锂客车有望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10万辆客车订单。
无数反对意见都未能阻挡董明珠收购银隆的决心。2016年12月,董明珠、大连万达集团有限公司、CIMC、江苏JD.COM邦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赵岩汇金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与银隆签署增资协议,共同增资30亿,收购珠海银隆22.388%股权。
其中,万达集团增资5亿元,占股约3.7%;CIMC增资2亿元,占其股份约1.5%;董明珠个人出资约10亿元,持股7.46%,与北京赵岩汇金并列第五大股东。
据网易刘清工作室报道,董明珠最初投资珠海银隆的10亿元中,有7.5亿元来自格力电器经销商,其余2.5亿元是向魏银仓全资拥有的广东银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借款。
此后,董明珠继续参与珠海银隆的融资,个人持股增至17.46%,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银隆也迎来了短暂的高峰期。2017年,银隆新能源客车以6626辆的年销量位居全国第四;2018年,银隆新能源客车以7278辆的年销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宇通,高于比亚迪。
(来源:天眼查)
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银隆销量断崖式下跌。全年销量仅为2708辆,同比下降62.76%。到2022年,银隆销量仅为1789辆,同比下降11.65%;前三名宇通客车、中通客车、苏州金龙分别为24892辆、8957辆、7741辆。
销量下滑的背后,是银隆管理层的“地震”。
2018年初,珠海银隆被曝欠多家供应商10多亿元;5月,银隆新能源上市辅导终止,河北武安工厂大面积减产;7月,南京工业园被法院查封;11月,银隆集团实际控制人魏银仓和前高管孙国华被曝涉嫌侵占公司利益超10亿元。
2019年4月,银隆关伟发布声明称,魏银仓出逃,孙国华等6人已被刑拘,涉及侵吞公司利益共计14亿余元。
银隆多次拍卖股份,股价从最初的35元跌至5.43元。
2021年8月底,三家公司持有的3.3619亿股珠海银隆股份在JD.COM司法拍卖平台拍卖,起拍价18.28亿元。格力以起拍价拿下珠海银隆30.47%的股权,成为珠海银隆第一大股东。董明珠将其持有的银隆17.46%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格力电器,使得格力电器成为珠海银隆的控股股东。
同年11月,珠海银隆新能源正式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格力电器控股的子公司,并在年报中合并。
格力电器在2021年年报中表示,2021年将通过收购格力钛业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布局,新增锂离子电池、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等新业务领域,构建涵盖锂电池材料、锂电池、模块/包、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下游新能源汽车、工商业储能、光伏(储能)空调、能源互联网系统的一体化产业链。
2022年,格力钛业营收和净亏损分别为25.87亿元和19.05亿元。总资产从年初的272.82亿元下降到250.24亿元,总负债从年初的251.35亿元下降到247.86亿元。以此计算,净资产从年初的21.47亿元缩水至2.3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电器在2016年的财报中首次提及银隆。当时的财报中提到:“联手银隆,拓宽相关产业链。牢牢把握与银隆合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模具、电机、汽车空调、智能装备等领域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结合2014年和2015年提到手机业务的说法来看,很好吃。
2019年,董明珠也谈到了她对新能源的坚持。她说,“为了格力更长远的发展,我们必须进入汽车领域。格力多年来在汽车空调业务上并未得到认可,但银隆为汽车空调提供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格力汽车空调的大门被打开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赌500亿做芯片”到“愿意把个人所有资产投入新能源”,再到坚持做手机,跨界做菜肴,董明珠一直在为格力的多元化造势。
在董明珠看来,格力电器对多元化发展已经有了清晰明确的思路。格力的多元化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业务方向:消费品业务(各种家用电器);智能装备板块(下游覆盖包括家电、重工、汽车行业等。);新能源(储能技术如格力钛金)。
但时至今日,格力空调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始终徘徊在70%左右。2022年财报显示,格力电器空调业务实现营收1348.59亿元,占总营收的71.36%,较2021年提升1.25个百分点。
近年来,董明珠最成功的多元化布局是带货直播。
2020年,董明珠进行直播试水,一年13场直播,带货超476亿,独自完成了格力上个季度的业绩。
根据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2021年,“格力董明珠店”直播迎来快速发展,公司开始了双线融合的“新零售”营销模式转型。“新零售”以27家销售公司、7线上经销商门店、3000线下专卖店和第三方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为基础,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双线销售网络。
(来源:格力直播)
但带货直播依然没有离开营销模式的范畴,这正是销售出身的董明珠所擅长的,而前面提到的一系列多元化探索,都是她一次又一次坚持并最终只剩下技术质量的领域。
格力一直没有找到第二个董明珠,格力需要的可能不是第二个董明珠。
被超越的巨人
2019年4月,格力电器披露财报称,格力1981亿的年营收超过小米的1749亿,董明珠与雷军打了一场十亿美元的赌..
2018年是格力的巅峰,以31.5%的市场份额占据空调市场的龙头地位。董明珠在接受《Phoenix.com》专访时表示,以美貌为对手是可悲的,而他的对手就是他自己。“我是空调领域的世界第一。他是谁?”
2019年,格力和奥克斯从公开报道到对簿公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的强行进攻。先是宣布降价10%,再推出2000元的空调,打入下沉市场。当时有消息称,美的的空调最多能比格力便宜700元。
长期以来,价格战一直是白色家电行业的传统艺术。由于技术迭代慢,这本质上是一个薄利多销的市场。美的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世界第一。2020年第一季度,美的市场份额历史性超越格力,成为新的领跑者。
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格力电器实现营收1889.88亿元,同比增长0.6%,实现净利润245.06亿元,同比增长6.26%。
美的集团实现营收3439.17亿元,同比增长0.79%;归母净利润295.53亿元,同比增长3.43%。
海尔智家实现营收2435.13亿元,同比增长7.22%;归母净利润147.1亿元,同比增长12.48%。
此外,2022年美的空调业务收入1506.35亿元,仅占总收入的43.8%,消费电子收入1252.85亿元,占总收入的36.4%。与空调业务占比不减反增的格力相比,美的空调业务营收更高,在集团占比更低,证明美的在多元化方面领先几个位置。
曾经常年“三大白色家电”垫底的海尔智家,在冰箱、洗衣机、空调、厨电四大产品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31.9%、23.7%、16.5%、15.9%,在总营收超越格力的同时实现了均衡发展。
换句话说,均衡发展是他们摆脱格力的直接原因。
表面上看,格力在与奥克斯、美的的竞争中无法兼顾双方,但很多人忽略了董明珠为赢得这场赌局所付出的代价。
重庆一位格力经销商曾向媒体抱怨,2018年他的销售任务翻了几番,导致到2019年3月仓库里已经有100万台空调。
经销商压货,财报亮眼,但库存爆炸。
格力在2018年之前连续多年蝉联行业第一,靠的就是“淡季返利”策略和以股份捆绑经销商的阴谋,通过经销商之手熨平厂商的生产和资金周期,帮助格力超越美的10%。毛利率跃居行业首位。换句话说,格力的“核心技术”一直是渠道。
以空调为代表的家电行业,离不开房地产市场。千年之后,11号文件“土地拍卖”带来的红利,让家电行业成为资本角逐的场所。短短一年时间,空调生产企业猛增至400家,产量超过3500万台。
随后,4万亿基建计划开始推进,格力深耕空调领域,借家电下乡的东风搞渠道下沉。在房地产大发展时期,“三大白色家电”得到了时代红利。
其实家电是中国科技商业化的第一个大舞台。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成为新的“四大件”,西门子、松下等外资品牌加速抢占中国市场。
中国人从洋品牌身上看到了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成批下海经商的人看得更远。只要能生产同样的产品,就能像国际巨头一样挣钱。
家电确实是暴利行业,催生了慈溪、顺德等产业基地,培育了美的、格力等行业霸主。即使在经销商中,也诞生了苏宁、国美等连锁巨头。
中国家电品牌的崛起,背后是美国、日本等国家产业链的重新布局,资本流向更高精尖的产业。所以,他们先有了谷歌和微软,先有了苹果和三星,先有了特斯拉和ChatGPT。直到今天,中国的科技巨头第一反应都是要做“中国的OpenAI”,从一开始就扮演模仿者的角色。
在这个时代,加快多元化布局,不仅仅是寻找集团发展的新曲线,而是要摆脱单一制造企业的形象,走向科技集团。
例如,2022年,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实现营收299.3亿元,占总营收的8.7%。据美的介绍,它正在将一个综合性的科技集团建设成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建筑技术甚至高端医疗器械。
海尔的转型方向是物联网。早在2019年,海尔就推出了全新的生态品牌战略,实现了不同产品的互联互通,最终相互拉动销售。这是科技巨头布局全屋智能的固定思路。
多次跨界的格力,留给市场的只有董明珠霸气的言论和“铁娘子”的形象。
无论是以手机为入口的智能家居,还是基于新能源的智能汽车,还是以预制菜为代表的新型消费电器,格力都在科技大潮中随波逐流,不再是浪。
标签
打赌的时候,董明珠和雷军站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上。
董明珠问台下有多少人用小米手机,只有三个人举手。雷军的尴尬一闪而过,他迅速回应,这说明我们的市场空间很大,99%的人都不用小米手机。
董明珠瞄准了小米的短板:工厂和供应链。她问雷军:“如果全世界的工厂都关了,你还有销售吗?”雷军回答:“今天我们强调专业化分工。做工厂的人专心做好产品,做产品的人专心做产品。”
后来董明珠说,就在后台,雷军和她打了一架。雷军说小米五年内要超过格力,她当时没有回应。在舞台上,她想说“不可能”。主持人陈伟鸿见缝插针:“那你跟他打个赌。”
雷军还没回答,董明珠说小米的线上销售模式格力也可以用。如果她和马云合作,利用好传统和电商的零售渠道,“那不是格力的天下吗?”
“天下第一”的期待似乎让董明珠的思维稍微停顿了一下,雷军终于找到了应战的机会。多次被抢麦的雷军也克制住了笑容。他抛出了这个赌局:“五年内,如果小米营业额打败格力,董总就输我一块钱。”
董明珠,就一块钱的赌不值得。她说:“首先,小米不可能超越格力;其次,赌的不是一块钱。我跟你赌10亿。”
如果不知道董明珠2016年融资10亿投资有多难,就无法理解她2013年接受这份对赌合同时的自信和压力。
十年来,太多人关注了这场赌局的胜负,却忽略了争论的真相:分别代表了传统经济模式和虚拟经济模式,这场讨论的真正意义在于理清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雷军赌输了,现在卖手机造车,成了格力梦寐以求的事情。"
作者:卧龙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高温下的坚守07-10
- 台湾省多次发生地震,很多地方都...07-10
-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将访华07-10
- 中华全国总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