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价、降姿、MaaS、互联网云厂商发起反击
日期:2023-06-25 10:14:51 / 人气:135
最近半年,OpenAI引发的大模型热潮,造就了中国企业界最热的科技事件。
人们将这场革命称为伟大的AI革命,甚至有人认为这是steam人后时代迎来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范式革命,变革的力度不亚于移动互联网。
热潮之下,以阿里、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积极押注,积极布局大模式,同时通过大模式改造现有业务。
在4月11日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推出了“依桐钱文”的大模型,并宣布阿里旗下所有产品都将进行大模型改造。随后,在百度第一季度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百度董事长李彦宏也表示,百度计划稳步将文新纳入百度所有业务。
与此同时,云计算作为大模型的底层基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云厂商基本达成共识,未来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将向MaaS (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演进,应用将大规模建立在大模型上。
对于云厂商,尤其是互联网云厂商来说,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2022年,受宏观环境变化、运营商云厂商加速抢夺市场、云计算客户加速向非互联网客户转移等多重因素影响,互联网云厂商普遍进入了一个下行增长周期。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是云厂商面临的一大挑战。
从2022年开始,云厂商在策略上降本增效,态度逐渐缓和。他们从立志做总承包变成能够接受“整合”,在布局上不断开拓汽车云等风口行业,在竞争上不断打价格战,都是他们应对增速放缓的调整举措。
今年上半年,拥抱大模式成为云厂商的新方向。
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各家都在效仿同行的动作,新一轮的赛跑正在上演。
增速放缓竞争加剧,互联网云厂商压力倍增。
从2022年开始,云计算厂商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根据科纳仕公司的数据,2022年,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增长了10%,达到303亿美元,远不及过去几年的强劲表现。过去三年,云计算市场年增长率超过30%。
增速放缓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密不可分。当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性时,企业采用云的积极性会降低,在IT预算上会更加谨慎,更加关注云带来的运营成本效益。
科纳仕公司指出,尽管企业面临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消除,对云的需求有望回归,但谨慎的IT预算将使云计算增长难以回到巅峰。据预测,2023年中国在云基础设施服务上的支出将增长12%。
在此背景下,云厂商也面临增长压力。
阿里云仍是国内最大的公有云厂商,但在2022年,其营收增速从2021年的29.7%降至7.0%,而在2020年之前,其增速长期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百度AI云的收入增速也从2021年的64%下降到2022年的23%。
图来源/IDC
然而,它也是一个云供应商。2022年,互联网云厂商和运营商云呈现不同趋势——运营商云加速抢客户,成为互联网云厂商最大的竞争对手。
IDC在《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2022年上半年)》中指出,中国电信天翼云市场份额较2021年下半年增长0.7个百分点,达到11.0%,超过腾讯,仅次于阿里和华为,排名第三。
再来看收入增速。去年上半年,天翼云营收同比增长100.8%,半年度营收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移动云收入增长103.6%,市场规模近三年增长10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下半年,运营商云也保持了这种增长态势。
作为对比,2022年,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AI云的总收入增长率为9%。
这与运营商云积极进取的市场策略密切相关。据财新报道。com,目前三家运营商为了抢云单都给了不少优惠,尤其是中国联通,有的产品甚至能拿到四五折。
对外,是价格战。在内部,运营商云不断强化销售云的销售激励政策,鼓励销售人员销售更多的云。某联通公司中层向媒体透露,各地联通公司给予的云销售奖励一般在5%-15%之间(比销售传统业务高5%-15%)。
不难理解运营商云加速抢占市场背后的逻辑。过去互联网云厂商的高增长率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公司的大规模红利。但随着互联网公司云率的不断提升,红利消失,非互联网客户成为当前云市场的新增长点。
提及北美市场,埃森哲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北美云计算市场,泛科技企业的比例仅为20%左右。
同时,面对更多传统企业的云需求,运营商云的优势将进一步体现,比如更好地满足政企客户在合规、成本、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互联网云厂商也加大了对非互联网企业的云布局,来自这些客户的营收占比也在增加。但他们的整体收入增速开始放缓,可见运营商云的实力。
图元华泰证券
换句话说,随着中国云市场云客户的结构转型,前几年被质疑“在公有云市场失去先机”的运营商云迎来了再次突围的机会,也给互联网云厂商带来了新的压力。
价格战,姿态降低,互联网云厂商积极防御。
拆解互联网云厂商面临的压力,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点:如何拓展更多的非互联网客户,如何应对运营商云的猛烈攻势。
回顾云厂商过去一年的动作,不难发现,他们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方面是以低价换市场的价格战。根据Wired Insight的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除了百度智能云和华为云,其他云厂商几乎都卷入了价格战。
先是4月26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阿里云2023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阿里云将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其中部分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价50%;紧接着,5月16日,腾讯云也宣布对多款核心产品进行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到40%。
腾讯云发布降价公告后不到50分钟,移动云迅速跟进,下调了多款云产品价格,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到60%;当天,天翼云还在官网发布了“核心产品9折低至1折”的头条广告,称新S7云主机2.5折,数据库1.5折。
云计算市场的价格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17年,厦门市信息中心对外云服务公开招标时,腾讯云一分钱中标,引发业内热议。
此前,2016年下半年,阿里云在10月和12月连续宣布降价,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达50%;腾讯云还推出了4个核心产品的7折优惠,后来又推出了所有产品最低3-5折的优惠。
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云计算的价格战也并不罕见。亚马逊首席财务官汤姆·苏·库塔克曾经说过,降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过去的几年里,亚马逊的降价异常频繁,创下了十年内降价50次以上的纪录。
但对于互联网云厂商来说,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近几年,降本增效成为大厂的关键词。换句话说,价格战只是短期竞争升级的一种应对策略。
另一方面,互联网云厂商开始转变思维,开始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
明显的变化是,从阿里云到腾讯云,都开始放下过去做整合者的角色执念,转而放低姿态,愿意被整合。
去年12月15日,在主题为“降本增效”的腾讯内部员工大会上,马正式定调,表示全力支持CSIG放弃集成商角色,转向集成自研产品的战略。
“不要被别人嘲讽,说你的云已经被华为超越了,你只是第三(没办法)。”马说,过去三年,CSIG做了很多冲动的事情,追求前端集成,追求大数字营收。他表示,之前唐道生并不想这么做,但腾讯经常被市场份额和舆论的大势所困,被迫做总承包商来获取市场份额。
阿里云更早提出“被整合”的战略,是在2019年。今年4月26日,张勇在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让整合成为现实的核心是坚定地走向“产品整合”。
最新的战略进展是,在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新一轮组织变革后的羊并入阿里云,以及作为协调开发平台的钉钉也将进入整合序列。此外,包括云计算和无服务器在内的云原生产品,以及包括依桐钱文在内的大型模型产品也加入了集成序列。
值得注意的是,向整合的转变不仅意味着他们更加追求增长质量和实际利润,也意味着他们与运营商不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
在此前的一次论坛上,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事业部二部总裁康宁在发言中表示,自己做整合者,愿意聚集各类云头部厂商,同时也愿意融入头部云厂商的企业级服务,共同服务客户。
滚转到大模型,增量到MaaS。
时间来到2023年,拥抱大模式成为云厂商的新探索。
OpenAI的流行及其对微软Azure智能云的影响,为云厂商拥抱大模型提供了现实路径。
“不管ChatGPT未来怎么赚钱,可以肯定的是,Azure智能云会靠AI大模式大赚一笔。”一位云厂商NLP业务专家对媒体表示。
客观来说,微软大量接入GPT服务的实质性回报并未凸显,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OpenAI服务运行大型模型。微软最新季度财报显示,Azure OpenAI拥有2500名客户,环比增长10倍。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以来,百度、阿里等大公司纷纷推出大模型,同时加快通过大模型改造现有业务的步伐,也在探索大模型如何改造云计算。
图元东北证券
从阿里和百度在大模型上的布局来看,他们对“一千个问题”和“一言以蔽之”的布局,并不单纯是一个“工具”或“产品”,而是一个人工智能基座式的赋能平台。
因为大模型对行业的变革,不仅仅体现在一个企业选择接入“一千个问题”或者“一句心里话”这样的大模型,通过大模型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推理能力来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也可以通过AI大模型拥有自己的行业专属大模型。
“每个企业都可以在阿里云上拥有专属的大模型空间,在这里不仅可以调用依桐钱文的所有能力,还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知识和应用场景,训练自己的大模型。”阿里云智能事业群CTO周在近期的云峰会上表示,各行各业的生态伙伴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知识和场景需求,对千题大模型进行再培训和微调,打造专属的大模型,并整合到自身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中。
也就是说,基于云计算厂商多年来的计算能力、算法和数据储备的积累,他们能够对外提供的能力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大模型作为工具带来的能力。例如,天猫精灵在接入依桐钱文后会变得更加智能。用户可以在运行时要求它“合成一个一小时的歌单,50%穿插摇滚歌曲”,可以和天猫精灵聊历史,聊生活。
再比如大模型应用产品的出现,也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6月1日,阿里云公布了依桐大模型的最新进展,专注于音视频内容的AI新产品“依桐听悟”正式上线,成为国内首个公测的大规模模型应用产品。接入了依桐千问大模型的理解和总结能力,可以帮助用户完成音视频内容的转录、检索、总结和整理,如自动做笔记、整理访谈、用大模型提取PPT等。
据周介绍,听武还提供个人版和企业版应用,目前已在阿里集团内部广泛使用。
另一层是作为AI时代底层基础设施的平台能力。比如理论上每个企业都可以有自己的智能客服、智能导购、智能语音助手、文案助手等相关模型。简单来说,就是让生态中的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基于大模型训练出各自的行业模型。
这两种能力最终指向云计算商业模式的转变——MAAS(模型即服务)。
阿里天妃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可提供的智能MaaS服务中,包括依桐大模型系列和基于它的企业定制大模型,以及国内首个“模型即服务”开放平台魔塔社区。据官方介绍,这个社区目前已经聚集了超过800款优质开源模型,用户总数超过100万,模型累计下载次数超过1600万次。
此前,百度发布文心的话时,李彦宏明确表示,在生成式大模型及其主流出现后,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将向MaaS方向演进,即应用基于大模型,而不是基于过去云计算的计算能力或存储。
用他的话来说,未来客户对厂商的需求会更侧重于智能服务,这取决于框架好不好,模型好不好,模型、框架、芯片、应用四层架构的协同。他认为这是一场“To B领域的决战”。
由此看来,虽然云厂商对大模式的布局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长期来看,大模式有望为他们带来新的增量。随着云厂商布局大模型成为趋势,云之战将逐渐演变为大模型之战。"
人们将这场革命称为伟大的AI革命,甚至有人认为这是steam人后时代迎来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范式革命,变革的力度不亚于移动互联网。
热潮之下,以阿里、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积极押注,积极布局大模式,同时通过大模式改造现有业务。
在4月11日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推出了“依桐钱文”的大模型,并宣布阿里旗下所有产品都将进行大模型改造。随后,在百度第一季度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百度董事长李彦宏也表示,百度计划稳步将文新纳入百度所有业务。
与此同时,云计算作为大模型的底层基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云厂商基本达成共识,未来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将向MaaS (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演进,应用将大规模建立在大模型上。
对于云厂商,尤其是互联网云厂商来说,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2022年,受宏观环境变化、运营商云厂商加速抢夺市场、云计算客户加速向非互联网客户转移等多重因素影响,互联网云厂商普遍进入了一个下行增长周期。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是云厂商面临的一大挑战。
从2022年开始,云厂商在策略上降本增效,态度逐渐缓和。他们从立志做总承包变成能够接受“整合”,在布局上不断开拓汽车云等风口行业,在竞争上不断打价格战,都是他们应对增速放缓的调整举措。
今年上半年,拥抱大模式成为云厂商的新方向。
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各家都在效仿同行的动作,新一轮的赛跑正在上演。
增速放缓竞争加剧,互联网云厂商压力倍增。
从2022年开始,云计算厂商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根据科纳仕公司的数据,2022年,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增长了10%,达到303亿美元,远不及过去几年的强劲表现。过去三年,云计算市场年增长率超过30%。
增速放缓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密不可分。当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性时,企业采用云的积极性会降低,在IT预算上会更加谨慎,更加关注云带来的运营成本效益。
科纳仕公司指出,尽管企业面临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消除,对云的需求有望回归,但谨慎的IT预算将使云计算增长难以回到巅峰。据预测,2023年中国在云基础设施服务上的支出将增长12%。
在此背景下,云厂商也面临增长压力。
阿里云仍是国内最大的公有云厂商,但在2022年,其营收增速从2021年的29.7%降至7.0%,而在2020年之前,其增速长期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百度AI云的收入增速也从2021年的64%下降到2022年的23%。
图来源/IDC
然而,它也是一个云供应商。2022年,互联网云厂商和运营商云呈现不同趋势——运营商云加速抢客户,成为互联网云厂商最大的竞争对手。
IDC在《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2022年上半年)》中指出,中国电信天翼云市场份额较2021年下半年增长0.7个百分点,达到11.0%,超过腾讯,仅次于阿里和华为,排名第三。
再来看收入增速。去年上半年,天翼云营收同比增长100.8%,半年度营收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移动云收入增长103.6%,市场规模近三年增长10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下半年,运营商云也保持了这种增长态势。
作为对比,2022年,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AI云的总收入增长率为9%。
这与运营商云积极进取的市场策略密切相关。据财新报道。com,目前三家运营商为了抢云单都给了不少优惠,尤其是中国联通,有的产品甚至能拿到四五折。
对外,是价格战。在内部,运营商云不断强化销售云的销售激励政策,鼓励销售人员销售更多的云。某联通公司中层向媒体透露,各地联通公司给予的云销售奖励一般在5%-15%之间(比销售传统业务高5%-15%)。
不难理解运营商云加速抢占市场背后的逻辑。过去互联网云厂商的高增长率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公司的大规模红利。但随着互联网公司云率的不断提升,红利消失,非互联网客户成为当前云市场的新增长点。
提及北美市场,埃森哲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北美云计算市场,泛科技企业的比例仅为20%左右。
同时,面对更多传统企业的云需求,运营商云的优势将进一步体现,比如更好地满足政企客户在合规、成本、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互联网云厂商也加大了对非互联网企业的云布局,来自这些客户的营收占比也在增加。但他们的整体收入增速开始放缓,可见运营商云的实力。
图元华泰证券
换句话说,随着中国云市场云客户的结构转型,前几年被质疑“在公有云市场失去先机”的运营商云迎来了再次突围的机会,也给互联网云厂商带来了新的压力。
价格战,姿态降低,互联网云厂商积极防御。
拆解互联网云厂商面临的压力,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点:如何拓展更多的非互联网客户,如何应对运营商云的猛烈攻势。
回顾云厂商过去一年的动作,不难发现,他们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方面是以低价换市场的价格战。根据Wired Insight的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除了百度智能云和华为云,其他云厂商几乎都卷入了价格战。
先是4月26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阿里云2023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阿里云将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其中部分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价50%;紧接着,5月16日,腾讯云也宣布对多款核心产品进行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到40%。
腾讯云发布降价公告后不到50分钟,移动云迅速跟进,下调了多款云产品价格,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到60%;当天,天翼云还在官网发布了“核心产品9折低至1折”的头条广告,称新S7云主机2.5折,数据库1.5折。
云计算市场的价格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17年,厦门市信息中心对外云服务公开招标时,腾讯云一分钱中标,引发业内热议。
此前,2016年下半年,阿里云在10月和12月连续宣布降价,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达50%;腾讯云还推出了4个核心产品的7折优惠,后来又推出了所有产品最低3-5折的优惠。
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云计算的价格战也并不罕见。亚马逊首席财务官汤姆·苏·库塔克曾经说过,降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过去的几年里,亚马逊的降价异常频繁,创下了十年内降价50次以上的纪录。
但对于互联网云厂商来说,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近几年,降本增效成为大厂的关键词。换句话说,价格战只是短期竞争升级的一种应对策略。
另一方面,互联网云厂商开始转变思维,开始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
明显的变化是,从阿里云到腾讯云,都开始放下过去做整合者的角色执念,转而放低姿态,愿意被整合。
去年12月15日,在主题为“降本增效”的腾讯内部员工大会上,马正式定调,表示全力支持CSIG放弃集成商角色,转向集成自研产品的战略。
“不要被别人嘲讽,说你的云已经被华为超越了,你只是第三(没办法)。”马说,过去三年,CSIG做了很多冲动的事情,追求前端集成,追求大数字营收。他表示,之前唐道生并不想这么做,但腾讯经常被市场份额和舆论的大势所困,被迫做总承包商来获取市场份额。
阿里云更早提出“被整合”的战略,是在2019年。今年4月26日,张勇在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让整合成为现实的核心是坚定地走向“产品整合”。
最新的战略进展是,在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新一轮组织变革后的羊并入阿里云,以及作为协调开发平台的钉钉也将进入整合序列。此外,包括云计算和无服务器在内的云原生产品,以及包括依桐钱文在内的大型模型产品也加入了集成序列。
值得注意的是,向整合的转变不仅意味着他们更加追求增长质量和实际利润,也意味着他们与运营商不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
在此前的一次论坛上,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事业部二部总裁康宁在发言中表示,自己做整合者,愿意聚集各类云头部厂商,同时也愿意融入头部云厂商的企业级服务,共同服务客户。
滚转到大模型,增量到MaaS。
时间来到2023年,拥抱大模式成为云厂商的新探索。
OpenAI的流行及其对微软Azure智能云的影响,为云厂商拥抱大模型提供了现实路径。
“不管ChatGPT未来怎么赚钱,可以肯定的是,Azure智能云会靠AI大模式大赚一笔。”一位云厂商NLP业务专家对媒体表示。
客观来说,微软大量接入GPT服务的实质性回报并未凸显,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OpenAI服务运行大型模型。微软最新季度财报显示,Azure OpenAI拥有2500名客户,环比增长10倍。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以来,百度、阿里等大公司纷纷推出大模型,同时加快通过大模型改造现有业务的步伐,也在探索大模型如何改造云计算。
图元东北证券
从阿里和百度在大模型上的布局来看,他们对“一千个问题”和“一言以蔽之”的布局,并不单纯是一个“工具”或“产品”,而是一个人工智能基座式的赋能平台。
因为大模型对行业的变革,不仅仅体现在一个企业选择接入“一千个问题”或者“一句心里话”这样的大模型,通过大模型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推理能力来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也可以通过AI大模型拥有自己的行业专属大模型。
“每个企业都可以在阿里云上拥有专属的大模型空间,在这里不仅可以调用依桐钱文的所有能力,还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知识和应用场景,训练自己的大模型。”阿里云智能事业群CTO周在近期的云峰会上表示,各行各业的生态伙伴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知识和场景需求,对千题大模型进行再培训和微调,打造专属的大模型,并整合到自身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中。
也就是说,基于云计算厂商多年来的计算能力、算法和数据储备的积累,他们能够对外提供的能力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大模型作为工具带来的能力。例如,天猫精灵在接入依桐钱文后会变得更加智能。用户可以在运行时要求它“合成一个一小时的歌单,50%穿插摇滚歌曲”,可以和天猫精灵聊历史,聊生活。
再比如大模型应用产品的出现,也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6月1日,阿里云公布了依桐大模型的最新进展,专注于音视频内容的AI新产品“依桐听悟”正式上线,成为国内首个公测的大规模模型应用产品。接入了依桐千问大模型的理解和总结能力,可以帮助用户完成音视频内容的转录、检索、总结和整理,如自动做笔记、整理访谈、用大模型提取PPT等。
据周介绍,听武还提供个人版和企业版应用,目前已在阿里集团内部广泛使用。
另一层是作为AI时代底层基础设施的平台能力。比如理论上每个企业都可以有自己的智能客服、智能导购、智能语音助手、文案助手等相关模型。简单来说,就是让生态中的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基于大模型训练出各自的行业模型。
这两种能力最终指向云计算商业模式的转变——MAAS(模型即服务)。
阿里天妃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可提供的智能MaaS服务中,包括依桐大模型系列和基于它的企业定制大模型,以及国内首个“模型即服务”开放平台魔塔社区。据官方介绍,这个社区目前已经聚集了超过800款优质开源模型,用户总数超过100万,模型累计下载次数超过1600万次。
此前,百度发布文心的话时,李彦宏明确表示,在生成式大模型及其主流出现后,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将向MaaS方向演进,即应用基于大模型,而不是基于过去云计算的计算能力或存储。
用他的话来说,未来客户对厂商的需求会更侧重于智能服务,这取决于框架好不好,模型好不好,模型、框架、芯片、应用四层架构的协同。他认为这是一场“To B领域的决战”。
由此看来,虽然云厂商对大模式的布局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长期来看,大模式有望为他们带来新的增量。随着云厂商布局大模型成为趋势,云之战将逐渐演变为大模型之战。"
作者:卧龙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高温下的坚守07-10
- 台湾省多次发生地震,很多地方都...07-10
-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将访华07-10
- 中华全国总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07-10